在清康熙年间,江南嘉定(今属上海)有一位女子,名叫杜存诚。她自幼聪慧,精通医术,隐于尼庵却救人无数。她的故事,如同一株不起眼的草药,默默绽放,滋养了一方水土。直到光绪年间,她的医书手稿重见天日,这位“江南女医始祖”的名字才得以载入史册。让我们走进她的传奇人生,探寻这位无名女医的奉献与智慧。
杜存诚出生于嘉定一户小户人家,父亲杜士栋是当地秀才,家境虽不富裕,却注重教养与家风。杜存诚自幼展现出过人的聪慧,尤其对草药与医术情有独钟。五岁时,她便能背诵《汤头歌诀》;七岁识百草;十三岁已能为村中妇孺诊治小病。她的才华,如同春风中的嫩芽,悄然生长,却已初露锋芒。
然而,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。十四岁那年,父亲因病去世,家道中落。族亲逼迫分家,无力出嫁的杜存诚在母亲劝说下,进入嘉定云林寺为尼,法号“慧清”。即便身处清净之地,她的心却从未远离医书与草药。她潜心钻研医术,常为附近乡民义诊,尤其擅长妇科与儿科,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。在那个女医极为罕见的时代,杜存诚的存在,宛如一盏微光,照亮了无数病患的希望
展开剩余63%康熙三十年(1691年),江南大旱,疫病肆虐,民间的医者大多束手无策。杜存诚化名“杜阿清”,以尼姑身份深入灾区,凭借自制的草药汤剂与清瘟方,救治了无数病患。传说她曾一日诊治百人,仅用几帖简单中草药,就遏制了流行疫病的蔓延。她从不收取分文,只让病患以几粒米或一束草作为谢礼。
这样的行医生活,她默默坚持了二十年。她的足迹遍布嘉定乡村,留下了无数感恩者的故事,却从未为自己留下任何名利。她的仁心与医术,成为乡间流传的传奇,却鲜有正式记载。
康熙五十年(1711年),杜存诚身染重病,临终前将毕生心血整理成一册手稿,名为《女科百问录》。这本书记录了她多年的行医经验、方剂配比与诊症心得。她将手稿交给一位流寓嘉定的书生苏文良,叮嘱道:“若可流传,不必署我姓名,留之为女儿家自用即可。”她不求名利,只愿医术能为更多女性带来福祉。
苏文良后来南迁杭州,将《女科百问录》抄写整理,改名为《闺中医略》,匿名刊行。这本书因内容简明实用,迅速在江南一带流传,成为清中叶后妇人必备的医书。然而,世人皆不知,这本影响深远的医书的真正作者,是一位隐于尼庵、终身未婚的民间女医。
杜存诚的故事本可能永远湮没在历史长河中,直到光绪年间,嘉定县志重修。地方文士查访旧事,从云林寺旧方丈手中发现一册残破的医书手稿,扉页仅有一句:“杜氏女,存诚,手录于嘉定云林山房。”经比对文字与方剂,确认这就是《闺中医略》的前身。杜存诚的名字,终于重见天日,被载入地方志,尊称为“江南女医始祖”。
发布于:四川省九龙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