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地缘历史档案
编辑|地缘历史档案
声明:拙见在此,抛砖引玉。诚邀您点个「关注」,方便日后交流。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,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。真理越辩越明,感谢您赐教!
声明:拙见在此,抛砖引玉。诚邀您点个「关注」,方便日后交流。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,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。真理越辩越明,感谢您赐教!
你以为康熙收复台湾,只是一场打赢的战争?你以为清军大船一开,郑家军就投降了?那你可真是被历史课本骗了太久。
展开剩余84%这个看似简单的“收复”,其实是康熙折腾了二十多年才拿下来的局。更关键的是,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,而是清朝统治基础能不能稳住的关键一步。
没有这一步,别说什么“康乾盛世”,中国的海疆恐怕早就成了别人家的后花园。
但康熙到底是怎么拿下台湾的?他为什么要花这么久?而郑经他们又是怎么一步步把自己的优势输光的?
这事儿,比你想的复杂,也比你想的精彩。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说——那场教科书上写了三行字,却牵动着整个大清朝命运的百年大计。
很多人不知道,康熙收复台湾这事儿,其实根本不是一开始就打算武力解决的。清朝从顺治年间开始,就一直想“劝郑氏归顺”。
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先谈判,能和平解决就不动刀子。毕竟刚进关不久,清廷也不想两线开战,特别是在南方沿海这个地方,弄不好就是个持久战。可惜,郑家人不买账。
郑成功当年打荷兰人,把殖民者赶出台湾,确实是民族英雄的气魄。他在台湾搞建设、设府县、搞贸易,干得有模有样。
等到他死后,他儿子郑经继续掌权,但问题也开始了。郑氏集团内部开始乱了,争权、内讧、分裂,每一步都在给清廷制造机会。
康熙不是没看出来。他知道要打台湾,不能硬来。所以他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,一边谈,一边封锁,一边找人。换句话说,他在等。等郑氏自己把自己搞垮。
你可能会问,康熙不是皇帝吗?直接下令进攻不就完了?可别忘了,当时清朝刚刚灭了南明,满洲贵族内部对“收复台湾”这事儿意见很大。有人说台湾太远,拿下来也守不住;有人干脆说扔了得了,别浪费兵力。
康熙可没这么想。他知道台湾要是一直在郑氏手里,那就是清朝统治合法性的一根刺。你说你是“天命所归”,可人家郑家天天喊“反清复明”,还真有人信。
更要命的是,台湾不只是个岛,它是个跳板。只要郑家在台湾,就随时可能联络日本、荷兰这些外部势力,再闹一轮。那清廷的南疆永远不得安宁。
所以康熙决定,不管多难,也要拿下台湾。可这事哪那么容易。从1662年郑成功病逝,到1683年清军攻下澎湖,整整21年。这21年里,清廷谈过不下十次。
郑经甚至提出可以“朝鲜模式”归顺,愿意纳贡,不剃发、不登岸。康熙一听就火了:“你是中国人,凭什么拿你当藩属?”
这不是谈判的分歧,这是立场的对撞。康熙要的是统一,是你郑家彻底归顺;而郑家想要的,是保留自己的地盘和脸面。谈不拢,那就只能动手。
1663年,清军拿下厦门、金门,郑家退回台湾。可你以为这就完了?没有。清廷三次准备攻台,全都失败了。
船被台风吹翻,军心不稳,将领互相扯皮,康熙气得差点换掉一整批人。这时候,施琅出现了。
他是郑成功的旧部,后来投降清朝。原本在朝廷里当文官,康熙一直没给他实权。直到1680年,他主动请缨,说自己熟悉海战,愿意领兵攻台。
康熙这才点头,说了句关键的话:“你若胜,台湾归我;你若败,身死国辱。”这场仗,赌的是国家统一,也是施琅的命。
1683年,施琅率两万清军、三百艘战船,向澎湖开进。郑军守澎湖的,是刘国轩,带着两万人、两百艘战舰。
按说两边兵力差不多,但施琅打得特别狠。他一上来就集中兵力猛攻,七天七夜,硬是把郑军打得溃不成军。
据记载,郑军死了1.2万人,还有4800人当场投降。这场澎湖海战,直接敲碎了郑氏最后的防线。一个月后,郑克塽宣布投降。至此,台湾正式归入清朝版图。
但你以为打赢就完了吗?康熙真正厉害的地方,不是在打仗,而是在打赢之后。战后,朝中一堆人建议“弃台”。他们说台湾太远,守不住,干脆放弃。
康熙一锤定音:“台湾不可弃!”然后设府置县,驻军万人,把台湾正式纳入福建省管辖。这一步,等于把台湾彻底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,地位明明白白。
更绝的是,他还赦免了郑家那帮人。郑克塽被封为“汉军公”,刘国轩当上了总兵。这不是心软,而是稳民心。
你要是杀光郑家旧部,那台湾人怎么办?会不会反?康熙不想赌。他要的是稳定,是让台湾彻底成为清朝的一部分。
康熙知道,要想让中国真正统一,不是一场胜仗就够了。你得让人心归附,让制度扎根。所以他坚持设府、驻军、通商、修路。台湾从那时候开始,才真正进入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。
这事儿给我们今天什么启示?很简单。统一,从来不是嘴上说说。而是要有战略、有耐心、有手段。
你不能光靠打仗,也不能光靠谈判。得刚柔并济,得等最佳时机,得下得了狠手,也放得下架子。
康熙花了二十多年,才完成这一步。他可以等,可以让,可以谈,但他从没动摇过一个立场:台湾是中国的,必须统一,绝不容割据。
你看懂了吗?再回头看那些说“台湾不是中国的”人,是不是觉得特别可笑?康熙早在三百年前,就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:统一,是中华民族的根,是国家命运的核心。谁想分裂,谁就是历史的逆流。
很少有人注意到,施琅在打下台湾后,给康熙写了一封信。他说:“台湾得之不易,弃之可惜。”康熙回了一句话:“孤知之矣。”短短四个字,背后是无数将士的血,是整个国家的意志。
所以今天我们才说,这不是一场战争,而是一个百年大计。康熙做到了。我们,也必须接着做下去。
发布于:河南省九龙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